篩選

駐美觀點/從數據看林子偉的攻擊心態改變

作者:王啟恩 ‧ 2018年11月12日 11:53
林子偉調整攻擊心態,成績更上一層樓。(資料照。駐美特派王啟恩/波士頓現場拍攝)
林子偉調整攻擊心態,成績更上一層樓。(資料照。駐美特派王啟恩/波士頓現場拍攝)


今年是林子偉登上大聯盟的第2個賽季,他在季末擴編後有限的打席中爭取表現,繳出令人驚艷的打擊三圍,加上具有超級工具人的多守位優勢,功能性受到球團肯定,於是安排他在季後賽時隨隊,成為最優先考慮的預備球員,好在有球員受傷時可以隨時遞補上。

林子偉這個球季多數時間在紅襪隊小聯盟3A出賽,整季保持健康並且繳出相當穩定的成績,打擊率.307與上壘率.362 都是小聯盟生涯新高,證明他在2017年的突飛猛進並非曇花一現。林子偉的打擊實力比起旅美頭5年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,而他歸功於融入環境和攻擊心態的改變。(延伸閱讀:駐美觀點/林子偉的第二次蛻變

由於所效力的波士頓紅襪隊內野傷兵不斷,在9月擴編之前,林子偉4度獲得升上大聯盟的機會,可惜在3A的穩定表現並沒有延續到大聯盟,49個打席中僅留下打擊率.182 的成績,並且吞下13次三振。

林子偉在球季結束後,談到今年的成長:「球季剛開始就上大聯盟,前面都打得還不錯,後面就開始掉下來。這次(9月擴編)上來,我就放輕鬆一點,不要想太多,不要像上次(升上大聯盟)一樣太被動,盡量積極一點。」

而林子偉所說的「太被動」,主要是面對第1球的攻擊心態。

投手站在投手丘上面對打者,能先在球數上領先就是取得對決優勢。根據數據網站FanGraphs統計,2018年例行賽中,打者在當投手取得1好球沒有壞球的情況下,打者在該打席的打擊率是.220;而打者佔得1壞球沒有好球的上風時,打擊率是.264。在這兩個情境下,林子偉的差距更大,打擊率分別是.205 與 .294。球數在第1球佔上風後,林子偉的打擊表現有大幅的進步。

數據網站Baseball Savant的統計資料中,林子偉在9月擴編之前的49個打席中,只有7個打席他面對第1球出棒,出棒率是14.3%,而本季聯盟的平均是28.8%。今年林子偉看到第1球為好球的比例是68.8%,高於聯盟平均的60.6%。換言之,林子偉有更多第1球好球可以進攻,可是他卻比平均值更保守,大大減少了自己在投打對決上的優勢,自然施展不開。

9月擴編後,調整心態的林子偉出棒變得積極,從他的首球出棒率提高到20.8%可以看得出來。其中9月25日的場地二壘安打與28日的三壘安打都是把握第1球就積極攻擊,收到不錯的效果。而剩下沒有出棒打第1球的19個打席裡,林子偉被三振4次,這個情況下的被三振率約在30.7%,而擴編前是40.0%。再從進階數據「加權上壘率」(wOBA)來看,根據baseball-savant.com資料,林子偉在擴編前後,放掉第1球加權上壘率分別是.220和.468,球數落後時的纏鬥能力明顯進步。他在24個打席中繳出令人驚艷的打擊三圍,打擊率.381、上壘率 .458 和長打率.810,並且在9月21日客場比賽時擊出生涯首轟,創下台灣球員在大聯盟暌違11年的全壘打紀錄。

除了每個打席的策略外,林子偉在選球上的改變比較不明顯。擴編前的49個打席,放過第1球的42個打席有25顆球被判好球;擴編後的則是24個打席放掉13個第1球好球。比例上分別是59.5%和54.2%,都算是相當保守。整季下來,他的Z-Contact%(好球帶內擊中球的機率)為82.3%,聯盟平均85.5%。表示他今年揮擊「投進好球帶的球」的能力略遜於聯盟平均水準,但不致於差太多。

去年林子偉的Z-Contact%則是90.7%,表示他在今年好球帶揮空率提高。這一部分可以解釋為他面對好球更敢全力揮擊,從他更為強勁的擊球品質來驗證。FanGraphs統計去年林子偉的「強勁擊球率」是30%,而今年來到41.7%,大幅減少了軟弱擊球的比例(從25%到12.5%),證明長打率的進步並非只是好運,而是更紮實的擊球。

整體來說,雖然林子偉的打席樣本數還不夠多,但他把握第1球好球積極出棒的心態已經收到部分效果。「今年還是有進步的空間,還是在學習,不管是在3A還是在大聯盟都是在學習的狀態」,林子偉謙虛地說。

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,請幫我們按個讚

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