篩選

駐美觀點/旅外先修班 — 在美國夏季聯盟的台灣小將們

作者:王啟恩 ‧ 2018年08月16日 11:43
由左至右,台東大學張肇元、蘇柏翰、台體大周奕丞、呂詠臻、國體大林暉盛、台體大陳承佑(駐美特派王啟恩/馬里蘭州現場拍攝)
由左至右,台東大學張肇元、蘇柏翰、台體大周奕丞、呂詠臻、國體大林暉盛、台體大陳承佑(駐美特派王啟恩/馬里蘭州現場拍攝)

微涼的七月仲夏夜,美國馬里蘭州郊區的蒙哥馬利學院棒球場上,正在舉行一場大學夏季聯盟的比賽。

這座名為「騎士棒球場」(Knights Field)的平地,原本計畫改建成足球場,中外野全壘打牆標示的距離是誇張的470英呎,內野也看起來有些凹凸不平,作為棒球場看起來有點勉強。球場兩側只有簡易的圍欄,當地的觀眾零零散散聚集在本壘護網後方,大概100人左右,客隊休息室旁還設有簡易的主播台,兩位主播正在播報比賽的戰況。

「肇元,要擋喔!」,二壘手對捕手大喊著。突如其來熟悉的語言,劃破球場上的寧靜。

場上的兩隊分別是羅克維爾特快車隊(Rockville Express)和銀泉塔可瑪雷電隊(Silver Spring-Takoma Thunderbolts),也是瑞普肯大學夏季聯盟(Cal Ripken Collegiate Baseball League)唯二有台灣球員的2支球隊,今年總共有6位台灣球員加入,剛好1隊各3位。

剛剛大聲用中文提醒隊友的是特快車隊來自台體大的周奕丞,捕手則是就讀台東大學的張肇元。特快車隊另一位投手蘇柏翰則在牛棚待命。

球場的另一側,雷電隊的3位台灣投手在三壘客隊休息區外的圍欄旁做伸展,分別是國體大的林暉盛、台體大的呂詠臻和陳承佑,今天沒有被安排先發上場,在一旁自主訓練。

比賽來到6局下,雷電隊的打者 Zach Buck 擊出安打站上二壘,特快車隊的周奕丞向裁判示意叫了暫停,走上投手丘,聊了幾句再回到二壘。

這時周奕丞用手套偷襲了 Buck,立刻高舉左手,給裁判看手套裡的球,裁判隨即大喊:「Out!」

看到老鄉玩了一手罕見的「藏球把戲」,在一旁傳接球的林暉盛開玩笑地向場上大喊:「賤欸!臭台灣人!」,呂詠臻和陳承佑則在一旁笑彎了腰。

夏季聯盟生態

每年夏天,像這樣的地區性的夏季聯盟會在美國許多地方舉辦,時間特別安排在大學正規賽事結束後,提供放暑假的大學球員能有保持球感的機會。就讀於亞歷桑那州大的旅美球員林家正,連續兩年都到東北地區的麻州鱈角聯盟(Cape Cod)參加比賽,和其他來自全美各地一流大學好手切磋較勁,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在球探間的曝光度,為未來的選秀鋪路。

瑞普肯大學夏季聯盟位於大華府地區,是近年新成立的聯盟。從2005年聯盟成立起,產出過許多好手,現役大聯盟球員如Brian Dozier、Hunter Renfroe和Brett Cecil都曾經參加過,Cecil在2005年當時所效力的就是雷電隊。

瑞普肯大學夏季聯盟分成南北區,台灣球員效力的特快車隊和雷電隊都屬於北區。球隊的組成方式也不盡相同,像是南區的豪門球隊貝塞斯達大火車隊(Bethesda Big Train)就設有比較高的甄選門檻,而其他球隊則是依照教練需求以及隊形來甄選球員。今年已經是第2次參加的林暉盛認為,整體平均的水準跟他的母校國立體育大學差不多。

今年林暉盛再度透過經紀公司安排來參加夏季聯盟加入雷電隊,而同隊的呂詠臻和陳承佑、特快車隊的投捕搭檔蘇伯翰和張肇元則是透過學校推薦來到美國。

提前適應

夏季聯盟的例行賽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得密集地打40場比賽,而在台灣打大學甲組棒球的球員,1個學年下來,假如每個聯賽和盃賽都打到冠軍戰,大約也只有40場比賽可以參加。夏季聯盟可以讓球員提早適應台美職業球團的賽程密集度。

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大二投手林暉盛說:「如果在台灣出場數比較少的,來這裡可以增加更多實戰機會,不像台灣就是打1組(比賽)而已。」

在球隊先發中繼兩頭跑的大四投手蘇柏翰也說:「台灣很少投到這麼多(局),台灣(的大學)投手其實很多,各種投手投的場次都不一樣,有些是固定先發或中繼,有些人不一定會(在聯賽)投得到。」

陳承佑則是一開始不太習慣比賽在晚上舉行,他說:「像台灣的比賽,都是白天在比,一開始來到這裡有點不太習慣,慢慢打慢慢才習慣在晚上比賽」。在習慣比賽時間之後,他偏好在晚上打球,白天很熱,擔任投手的他體力流失很快,晚上比賽的續航力會好一些。

雷電隊的教練 Doug Remer 透露三位台灣投手剛開始都不太適應美國的用球,一方面當地大學比賽不太使用滑石粉,二來縫線比較滑,摩擦力小,對於投手投球影響比較大。不過隨著球季進行,他們適應得很快,已經不受用球差異的影響。

台美差異

夏季聯盟主要是以賽代訓的方式幫助球員維持手感,球隊教練的角色也比較被動,以從旁觀察居多,並不會主動指導球員,沒有比賽的時候也不會有額外的訓練,一切都由球員自主管理。張肇元觀察到隊友和台灣的球員有很大的差異:「(這裡的球員)自主的能力很好。自己知道要做什麼事,不像台灣的球員比較被動一些。」

張肇元說:「像 Alex(周奕丞)就常常去找教練請教打擊,有什麼問題就找教練,不要等教練來找你。」

呂詠臻也觀察到,不論投手還是野手,絕大多數球員會專注在自己的表現上,而不是球隊的勝敗。美國打者在進攻上相對積極許多,不像在台灣,比賽時以團隊為主,打者被要求拿出耐心選球,教練也會比較多的戰術運用。

面對美國強力投球風格,扛起球隊中心棒次的張肇元體會到與台美投手的差異:「(美國投手)他們比較敢跟打者對決,兩好球的時候都敢丟內角球,像台灣的投手兩好球之後就不敢丟內角,怕打到人觸身球保送,對球速比較沒有自信。」

擔任捕手時,張肇元在配球上也跟以往在台灣有所不同,在夏季聯盟比較敢配內角速球,試圖讓打者揮空。他認為美國投手比較擅長投變速球,比起台灣投手更為犀利,而且在練投的時候都以變速球開始熱身,和台灣投手先投直球很不一樣。

張肇元觀察到美國大學打者所拿的木棒也比較短,好提升揮棒速度,大多拿33吋的木棒,在台灣則普遍以33.5到34吋為常見的尺寸。在這裡也他也改用比較短而輕的球棒,好跟上對方投手的球速,若是面對以變化球為主的投手,他會改回拿34吋的球棒。

投手方面,雷電隊的教練 Doug Remer 對於台灣球員評價很高:「他們有很獨特的投球方式,變化球的幅度比美國投手來得更大,能夠有效地解決打者。他們了解到無法靠球速壓制打者,美國的打者大部分很擅長打速球,他們來到這裡學習到這樣的策略,用變化球搭配速球,能收到不錯的效果。」

來美國之前,蘇柏翰從來沒有面對美國打者,他的感受更為深刻。回想起剛來報到的時候,賽前練習時擔任餵球工作,他說:「他們的力量都是很驚人。哇,往全壘打牆外打不然就是牆邊,在台灣真的很少看到這種的。在台灣的球隊能打超越過外野手上空的,一個球隊也就兩三人,練習時就一顆兩顆而已。」

他接著補充説:「他們打者跟台灣差滿大的,力量跟擊球點都不錯,企圖心很強,差不多喜歡的就會出棒了,不會等,面對打者還要更刁鑽地去投每一顆球」,「他們力量大,球再快,投的(位置)不夠好,也是一樣打得很遠。」

聊到來美國的收穫,蘇柏翰説:「心態上進步比較大,以前會害怕自己投不準,投不到自己想要的角度和位置。來到美國,教練也都會鼓勵盡情地去丟,不要害怕失敗。隊友也會給我鼓勵。」

練新球種

林暉盛和多數美國投手相同,以剛猛速球為主要武器,在夏季聯盟要練習新球種曲球和指叉球,加強他的變化球武器。他說到以前在台灣比較沒有機會練習:「實戰中就很少丟(新球種),怕丟不準,又不會變,不小心丟到人,或者一直丟壞球怎麼辦,教練越看越不開心,就不要丟(新球種),就只丟會的、丟得好的那幾種球種。」

談到夏季聯盟和台灣比賽最大的差異,林暉盛説:「這裡還會列成績給你,台灣還要自己記錄,這裡還有一些小細節像是防禦率會算給你」,「像保送、三振、被安打、失分還有防禦率、被打擊率,都可以在網站上看得到。」

聯盟網站上不只有直播,還有詳盡的記錄,就連進階數據如「擊球進場內的安打形成率」(BABIP)都有,好讓球員與球探能透過數字解讀場上表現。

談到最注重的數據,林暉盛認為是他的保送率。他説:「我要在這裡努力把控球修好,保送率降低,在台灣丟的時候也是保送率太高。希望把控球修好,有機會來這裡拼一搏。」

維持肌力

來到美國這兩個月,雷電隊的3位小將都住在同一個寄宿家庭,往返球場都是由隊友幫忙接送。因為沒有交通工具,就無法在空檔去健身房做重量訓練,強化二頭肌和三頭肌,只能在房間裡做伏地挺身,用水瓶鍛鍊小肌肉。

呂詠臻説:「因為都沒有在做(重量)訓練,身體會出現疲勞,有點走下坡,肌力會退化。」

在球季中呂詠臻曾經因為手部不適,去看醫生做檢查,請求教練讓他休息一週,好讓疲勞的狀況恢復。「你可以明顯感受得到像是肩膀,沒有在做訓練的時候,很快你就會感到疲勞,而且又沒有東西可以加強,會更容易受傷」。同隊的投手陳承佑,也感受到球季後段就比較疲勞,狀況就開始走下坡。

蘇柏翰則是自己從台灣帶了彈力繩來,沒有比賽時也可以維持肌力,雖然還是會感覺到體力下滑,但不至於造成太大影響。呂詠臻表示有了今年的經驗,明年如果還有機會再來,會先多做一點準備,像是彌補重量訓練不夠,會想辦法去買器材,像是啞鈴,好維持投球所需要的小肌肉。

雷電隊的教練 Doug Remer 坦言他了解球員疲勞的狀況,許多球員在夏季聯盟都曾經遇到這樣的狀況,他表示這樣的環境下要維持肌力的確有些難度:「當你進入到職業球隊時,你每天都可以做重訓,飲食也都被安排好,有固定的作息,但在這裡都沒有,他沒有交通工具,真的滿難的。每年都有球員遇到這樣的問題。球員比賽完,回到家都11點了,也不想早起做訓練,所以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。」

語言障礙

多數的旅美球員在剛到美國的頭一兩年,都會遇到語言上的障礙,除了在日本留學,英日語都相當流利的周奕丞之外,其他5位台灣球員都有遇到英文溝通上的困難。還好吃飯的時候都是跟美國的隊友一起,真的不知道該點什麼就使出大絕招:「跟他一樣」。

陳承佑聊到和隊友與教練的互動情況,他尷尬地說:「很簡單很簡單的那種才可以,不然就是要用比的,或是要靠手機翻譯。跟教練溝通的話,就看他的動作和感覺」,「捕手的話就用比的,就看手勢 123 啊。像如果會講的,像是卡特球就直接cutter,不會的就用比的。」

在場下休息區的互動,個性有些靦腆的林暉盛說:「跟大家也是可以互相聊天,雖然說語言沒有很OK,跟他們對話還是會怪怪的,但聊起天還是很快樂。」

呂詠臻則是反映和捕手溝通上出現的狀況,由於剛來美國時賽前不能有效地和捕手溝通,有時候會在配球策略上產生歧見。

「跟捕手講說什麼時候要丟什麼球種,因為他還不了解我的習性。可能上去這顆我不想要丟直球,他比(暗號)一輪才知道要投直球,所以每次在(投手丘)上面丟的時候,可能跟(捕手)他想法不一樣,就會拖滿久的時間。」

「在比較重要的時候,壘上有人的時候,我也不會想要一直搖頭,這樣讓打者有更多的思考時間,我只想要快,讓他可能還沒有辦法思考我要丟什麼球,就已經準備好要丟出去了」。隨著投捕搭配越來越熟悉彼此的偏好之後,溝通上的障礙也越來越少。

收穫滿滿

台灣小將們對於美國的看球文化也感到非常新鮮。就算是夏季聯盟也會有許多球迷買票進場,為球員加油喝采,如果到豪門球隊貝塞斯達大火車隊的主場,氣氛又更加熱絡。

呂詠臻曾擔任過中華職棒的球僮,比較起台美兩邊的棒球文化,他説:「像我們(在台灣的)大學比賽,小型的盃賽的場地有時候不是太好,觀眾席都只有球員的家長。可是這邊都會有住在附近居民來看球,我覺得還不錯,第一次體驗這種文化。」

林暉盛笑著説,「這裡打球感覺很舒服、很快樂、很享受。不會有壓力、比賽的成績,然後去想很多,我今天(上場)一定要怎樣怎樣。」

第1年來參加夏季聯盟的陳承佑、呂詠臻、張肇元和蘇柏翰都表示明年還想再來,也推薦學弟有機會能夠來體驗看看不同的棒球文化,找回喜歡棒球的初衷。

暫時離開台灣,來到異鄉,轉換環境對於這些長期在台灣訓練的球員來說,不僅球技上有所提升,培養調適的能力,開拓視野,激發學習英文的動力。在場上,沒有成績的壓力,打起球就輕鬆許多,更能享受棒球帶來的單純快樂。

「我還想再來啊,可是明年我就大學畢業了」,蘇柏翰笑著說。

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,請幫我們按個讚

焦點文章 Focus Article 看更多


TOP